2025
09-04
14:40
来源
江海晚报
10年前,南通籍军人徐生建在北京昌平阅兵村,与团队一起精心构思、反复打磨,成为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解说词的主创者之一。10年后,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他依然心潮澎湃。
3日,江海晚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通籍军人,听他讲述创作解说词背后的故事。
“早早就醒来了,生怕错过了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当天上午,定居在北京的退休干部徐生建在与记者的连线采访中感慨道。
徐生建出生于我市通州区西亭镇,大校军衔。1984年,他大学毕业后毅然携笔从戎。徐生建说,作为一名军人,他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日新月异分外自豪。“这些国之利器,不仅反映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的底气十足,也更加彰显了这次世界瞩目的大阅兵意义非凡。”
10年前,徐生建曾是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亲历者。他说,作为纪念抗战胜利的首次阅兵,当年气壮山河、撼人心魄的场景,10年后依然令他和战友们振奋不已。
鲜为人知的是,徐生建还是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解说词的主创者之一。他说,那段经历如同一颗明珠,永远闪耀在他生命的王冠之上。
解说词背后
一字千钧的历史担当
徐生建回忆,当年接到参与大阅兵解说词创作任务时,他既无上光荣又压力如山。“这不是在写解说词,这是在为历史作注。”徐生建深知自己手中的笔,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承载的是民族的记忆,还有千千万万抗战英烈的嘱托。
“解说词创作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灵感碰撞的时刻。记得在构思老兵方队解说词时,年轻同事主张用激昂澎湃的排比句式,而老同志则坚持用庄重深沉的表述。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最终诞生了那句难以复制的金句:‘胸前的勋章,记录着一次次浴血奋战的无所畏惧;身上的弹痕,镌刻着一场场绝地反击的不屈不挠’。这段融合了火样激情和庄重内涵的表述,成为整个解说词的点睛之笔。”
当年解说词的每个金句都凝铸成历史的回响。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十二个字的定稿过程,堪称经典。我们先后提出二十多个版本,‘历史的选择’‘人民的胜利’‘和平的曙光’,但是,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徐生建向记者介绍,“直到那个深夜,大家重温毛泽东同志‘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时,众人灵光闪现:为什么要修饰?最强大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最朴素的真理中。于是,这组排山倒海式的‘三连句’应运而生,以排比的气势和真理的力量,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最强音!”
以文字铸剑
让抗战精神千秋绽放
“最体现文字力量的是对抗战精神的提炼升华。”徐生建告诉记者。
“可曾记得,是谁把最后一碗面,送去做军粮?可曾记得,是谁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可曾记得,是谁把最后一个娃,送到了部队上?可曾记得,是谁擦干了眼泪,又上了战场。”徐生建说,当年创作这组排比句,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这四个‘可曾记得’,既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当下的启迪,让绵延的抗战精神在问答之间完成了代际传承。”
“当大阅兵正式开始,央视主播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全世界,自豪感与成就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徐生建感叹。
今天,在气势恢宏、世界瞩目的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徐生建又听到了铿锵有力、内涵丰富的解说词。他说,伴随着中国军人踏过天安门广场的铿锵脚步,伴随着新型装备回响在云霄的轰鸣,同样振奋人心、气吞山河的解说词在向全世界昭告:这场大阅兵传递的不仅是国家实力,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中国以阅兵仪式向全球宣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立场从未改变,生动阐述了中国抗战精神所具备的正义力量和世界意义。
(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