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9-05

10:27

来源

南通日报

“通州之夜”三十载弦歌不辍

日前,通州区市民葛女士趁着午休走进区文博中心曹用平艺术馆,沉浸式地参观正在展出的《画说通州——南北艺术家采风写生作品展》。“画家笔下的南山湖、梦幻岛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场景,这场展览就像一幅‘大美通州’全景图,把家乡的美具象地呈现在眼前。”葛女士感慨道。


除了这场写生展,今年葛女士还接连打卡了第三十届“通州之夜”的多场演出:既有医护人员脱下白大褂、站上舞台的精彩亮相,也有各镇街推选的群文歌手放声高歌,更有群众广场舞队员以灵动的舞姿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简陋舞台蜕变文化盛宴


“通州之夜”始于1996年。今年8月16日晚,第三十届“通州之夜”的首场文艺晚会上,演员们以歌声和舞蹈串联起三十年的时光,将这场群众文化盛宴的辉煌历程娓娓道来。


原通州电视台主持人夏国华是第一届“通州之夜”的表演者,更是这个舞台上首位专业主持人。他带着记忆中的场景讲述:“最初的舞台在老北洋桥广场,地方小、场地挤,节目全是由各乡镇、各部门和市民自编自排自演,藏着最质朴的热闹。”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通州百姓白天忙于生产,夜晚的娱乐仅有露天电影,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彼时,通州新建的纳凉广场聚集了大量休闲群众,在赴张家港等先进县(市、区)考察学习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打造一场专属于通州人的广场文化活动。1996年夏夜,由原通州市宣传文化部门主导的“通州之夜”正式亮相,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坚守。


这三十年,是“通州之夜”不断迁徙与升级的三十年。晚会的“落脚点”从最初北洋桥下的草地,到后来的市民广场、明珠广场,再到如今城东新区的万达广场,每一次场地变迁,都见证着通州城市发展的脚步。


场地之外,舞台硬件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通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邱训华是这场变迁的亲历者,从“通州之夜”创办起他便全程参与。“早年的舞台条件,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易。”他回忆说,当时舞台只有4盏回光灯,为了营造色彩变化,只能用玻璃色纸挡在灯前;没有冷光源,灯光像“小太阳”一样炙烤着舞台,演员们离得近,常常演完一身汗。而如今,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早已成为标配,为每场演出注入更专业的质感。


百姓舞台结出幸福硕果


通州区中医院退休员工李勤是“通州之夜”的忠实观众,也在这个舞台上成长蜕变成了“主角”。李勤与“通州之夜”的缘分始于2012年。“第一次上台时,手不停抖,耳朵里全是自己的心跳声,紧张得动作都记不得了。”回忆起初识舞台的模样,李勤仍历历在目。如今,李勤已经成为江海艺术团的团长——这支由普通爱好者组成的团队,早已练就成“准专业”水准。


“通州之夜”的舞台,还为乡镇特色文化搭建了“孵化台”。早年,“通州之夜”曾开设乡镇专场,让每个乡镇“亮出看家本领”。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港镇将京剧、书法、武术、盆景等特色文化,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舞台节目。


“每年都要琢磨怎么让老文化跟上新审美,让更多人喜欢石港的特色。”通州区石港镇文旅教体助理费法泉,从2005年起就投身“通州之夜”相关工作。他记得,四港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方言说唱《日子越过越惬意》,第一次亮相就是在“通州之夜”舞台,后来经过专业老师的打磨成了“王牌节目”,还登上了通州元宵节晚会的舞台。


“也是借了‘通州之夜’的东风,我们在2017年出台文化事业发展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创作。这些年,我们先后向‘通州之夜’输送了60多个自编自导的节目,还孵化出一大批本土文艺人才,现在镇上能编能演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了。”费法泉说。


“每年夏天不看‘通州之夜’,就像没过夏天一样。”老通州人张丽水的话,道出了无数市民的共同感受。而这个始终让百姓“唱主角”的舞台,也源源不断结出“幸福果”:2003年,“通州之夜”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社区文化艺术节“优秀活动项目奖”;2008年,“通州之夜”获第八届“五星工程奖”服务奖,成为江苏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化品牌;此外,它还拿下“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奖”。


“通州之夜”持续照亮下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期待不断升级。面对新需求,“通州之夜”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在深耕本土原创的基础上,通州以开放的姿态链接外部资源。2023年,通州区文化馆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南北群文一家亲”项目,并将其巧妙融入“通州之夜”的舞台。


今年的“通州之夜”系列活动中,多个亮眼内容源于这一合作项目:既有写生作品展《画说通州》,也有再现郭守敬治水传奇的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这些节目为通州百姓带来跨越地域的文化体验,也让“通州之夜”的文化视野愈发开阔。


同时借助开放合作的平台,通州的优秀文化也成功“走出去”。2023年,通州原创大型通剧《瓦匠女人》首次登上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舞台。独具特色的通州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通州的文化魅力。


回望过往,三十载弦歌不辍,“通州之夜”早已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它连续不断地举办了30年,上演了近200场精彩演出,累计惠及观众260余万人次。


一场晚会能持续三十年热度不减,在通州文化人眼中,其实说难也不难。因为这三十年,“通州之夜”始终坚持把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坚持公益属性不动摇。从最初的“送文化”,将精彩演出送到百姓身边;到后来的“种文化”,培育本土文艺人才与团队;再到如今的“创文化”,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通州之夜”让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


未来,“通州之夜”将继续坚守初心,让这份属于通州人的文化盛宴持续照亮下去。


(记者 黄艳鸣 任溢斌  通讯员 姜玉佳 印浩)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