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08
15:48
来源
江海晚报
5日晚,百年建筑伶工学社内张灯结彩、人影绰绰。热爱传统文化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静待好戏开场。当晚,由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出品,联合南通艺术剧院、南通市文化馆共同创作的实景沉浸式话剧《棠梨花开》迎来首演,以公益演出形式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走进民国初年的伶工学社。据悉,该剧本获2024年度“戏剧中国”话剧类最佳剧本奖。
一步一景一情节 沉浸式读懂伶工故事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晚上7点整,在经典京剧《贵妃醉酒》的悠扬唱段中,实景沉浸式话剧《棠梨花开》在伶工学社大门照壁前正式拉开帷幕。剧中,来自新世纪的“谢老师”为追寻曾祖母的生活印记,踏足此地,跟随“陈馆长”的脚步,一同走进“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的峥嵘岁月。
斗转星移,时光回溯至近代。青年欧阳予倩向父亲坦露心声,倾诉自己一心登台、投身新戏建设的初衷;与此同时,张謇正为戏剧改革而在南通筹建新剧场、创办新学校——两位先贤志同道合,开风气之先,最终在伶工学社携手,订旧启新、劝世励俗,共同探索中国戏剧改革的新路……
整场演出依托伶工学社原有的三进式院落格局,观众沿走廊分布,并随着剧情推进,逐步向内移动,不断解锁新的表演空间。
照壁前,少年“投社学艺”;两棵古银杏树下,新旧办学理念激烈碰撞,展开“办学之争”;三号展厅前,学员上演“斗剑惊险”;而在露天戏台前,“克难前行”“堂会辨师”“棠梨花开”三幕接连上演,讲述了在学社经费短缺之际,欧阳予倩先生为保住学社,忍痛违背“不唱堂会”原则,赴富商顾鸿泰家筹款的故事。一步一景一情节的沉浸式演绎,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这不仅是一部话剧创作,更是对‘伶工精神’的当代传承与中国早期学院派戏剧教学雏形的一次舞台探索。”该剧总导演童劲杰介绍说,欧阳予倩在伶工学社任教务主任时,以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艺的新型戏剧人才为宗旨,奠定了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基石。作为学院派戏剧人,创排该剧的过程也是一次回溯历史、对话先贤的精神之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讲好这段历史,让南通的市民游客、广大戏剧爱好者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的辉煌历程,铭记这段精彩而富有意义的历史。”
来自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的演员们对此深有感触。为塑造好戏曲人物形象,自8月初起,他们每天上午练习圆场、踢腿等戏曲基本功;下午冒着酷暑高温,甚至趁暴雨间歇抓紧排练,身上的衣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与此同时,78岁的京剧演员、原南通市京剧团团长唐敏华作为特邀演员参演。尽管戏份不多,但他始终坚守排练现场,不时为年轻演员指导点拨。
“无论是剧中的欧阳予倩先生,还是现实中像唐团长这样的老一辈戏曲人,他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把中国戏曲文化更好地传下去。”演员沙冕感慨道。
把历史搬上舞台 让伶工精神“具象化”
见证《棠梨花开》从无到有,编剧陈金屏心中百感交集,埋藏已久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
“做一部关于伶工学社的舞台剧,是我从2013年就萌生的念头。”那年,陈金屏调任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文艺创作与评论工作等。此前,她在南通博物苑工作期间参与更俗剧院“梅欧阁”的创建,后又于市文化馆负责伶工学社的展陈脚本与场馆布置。长期的接触令她对张謇、欧阳予倩与伶工学社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搜集、整理文献与实物的过程中,她逐步展开系统研究,并发表了《张謇与近代戏剧文化》等论文。
“伶工学社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它是张謇与欧阳予倩进行戏剧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陈金屏说。2017年,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得知一家本地文化影视公司计划拍摄一部南通题材影片,便积极对接,最终推动《伶工学社》影视项目率先落地。影片于2019年伶工学社建社100周年之际上映,2021年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喜悦之余,她也有了新的思考,“电影播过一阵,观众可能就很难再看到。我还是希望把它搬上舞台,持续为南通观众演出”。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因打破空间限制、注重互动体验,日益受到欢迎。陈金屏萌发了“在伶工学社演‘伶工学社’”的想法。以此为初衷,她带领创研中心的青年编剧共同创作剧本。为帮助他们深入历史情境,她亲自口述往事,借助展陈揭示伶工背后的故事。
主创团队也深入实地采风。他们在伶工学社中感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在展览中体会张謇对戏剧改革的深远影响,在与欧阳予倩后人的对话中感悟其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剧中“欧阳予倩”的饰演者、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陈昊宇表示:“原来在学校所学的欧阳予倩戏剧理论体系正源于他在南通伶工学社的实践。”虽然来南通才两年多,这次演出却让他与这座城市更加亲近。“通过这部剧,我不仅了解到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与南通的深厚渊源,也看到一代代南通籍演员的努力与成就,深切感受到‘话剧之乡’薪火相传的文化魅力。”
创新文旅体验 擦亮“话剧之乡”品牌
百年戏韵流转处,棠梨花开香满庭。终场时分,露天戏台的纱幕缓缓展开,剧里剧外人围坐一堂,共同回望自伶工学社始,南通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伶工学社于2013年6月经精心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并与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共建“梅兰芳教育基地”;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长期以来,伶工学社始终以“戏曲文化教育传播的新阵地、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新景点、戏曲文博馆群的新成员”为工作目标,通过持续举办“百姓戏台周周演”“梅庵派古琴艺术新春演奏会”等品牌活动,以及各类文化体验项目,让市民尽享传统文化盛宴。
“其实每场活动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但观众中以老面孔居多,年轻群体仍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也在因时制宜,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伶工。”伶工学社主任秦利娟告诉记者,实景沉浸式话剧《棠梨花开》正是一次文旅融合、活化历史资源的有益尝试。“打造完整的实景沉浸式话剧,在南通戏剧史上属于首次,对广大戏剧爱好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剧目以‘伶工学社’为题材,既有利于提升学社的知名度,又将进一步擦亮江海文化品牌。”
为保障剧目顺利首演,伶工学社全力配合,协调场地与设施支持,并在正式演出前邀请消防、电力等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演出安全有序。
“在这座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建筑里观看演出,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物更加鲜活,感染力也尤为强烈。”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方聪淋应朋友之邀来南通游玩,正巧赶上《棠梨花开》演出。沉浸式观剧后,他感慨道:“看得我热血沸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学习先贤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精神,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努力奋斗。”
“我们希望通过戏剧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这段历史,感知‘伶工精神’的当代价值。”陈金屏表示,团队计划在持续打磨经典版《棠梨花开》的基础上,推出群众版与高校版本,吸引更多戏剧爱好者与大学生参与演出和传播,从而走近伶工学社、了解南通戏剧历史,并让《棠梨花开》这部实景沉浸式话剧常年定期演出,打造南通文艺演出、文旅融合新品牌,进一步丰富南通“话剧之乡”的文化内涵。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