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9-09

10:40

来源

南通日报

卸下“包袱”,实现“抱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回应广大基层干部的真切呼声,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放手干事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广大基层干部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为基层减负,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其核心就是要精准拆除这些不合理的“包袱”,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实干为民的“抱负”中去。


“包袱”与“抱负”,虽只有读音之差,却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一个是报表如山、会议如海、检查如潮的现实压力,让人步履蹒跚;一个是服务群众、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炽热理想,让人奋勇争先。不少基层干部坦言,他们心里有一杆秤,哪头是形式主义的“包袱”,哪头是干事创业的“抱负”,他们称得最清楚。


曾几何时,不少基层干部陷入报表、会议、检查的循环之中,“白加黑”“5+2”成了常态,但时间花了,效果却没出来。这种“忙而无功”“累而无获”的状态,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更消磨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工作量,而是要破除形式主义枷锁,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实际上,我们要减的是那些繁杂无用、脱离实际的工作环节,要增加的是走进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时间。说到底,减负就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卸下“包袱”,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上级部门带好头、作表率,不能只是“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回应文件”。要大力整合会议、压缩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放出来。减负成效好不好,不能只看汇报材料,关键得看基层干部是不是更有干劲、群众是不是更加满意。


减负之后,更要赋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通过健全科学考评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那些踏实干事、不务虚功的干部“有位有级”,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政策落地落实;营造宽容氛围,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卸下顾虑、撑腰打气,让企图通过“混日子”得到普惠式晋升的干部“无处遁形”,进一步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减负”二字,重若千钧。表面上看,它减的是文山会海的“包袱”、基层工作的负担。实质上,它增加的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公信力。当基层干部不再被无谓的事务缠身,就能更专注地倾听群众呼声、更扎实地推动政策落地,就能把以往的“压力”转变为为民服务的“动力”,把曾经的“包袱”转变为干事创业的“抱负”。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每一步,都与群众心声紧密相连;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积累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期盼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政策举措能够常态长效,让更多基层干部放下“包袱”,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远大“抱负”。


(朱志成)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