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0
15:57
来源
南通日报
“你看这刚冒头的蘘荷,看着小,扒开土,底下藏着大个头!”在如东县双甸镇德银村的蘘荷田里,如东县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冒桑瑞一边示范采摘,一边笑着介绍。这片曾不起眼的土地,如今已是村民眼中的“金土地”,这背后,是如东县法院三年来实打实的帮扶,让蘘荷产业在村里扎下了根、结出了“致富果”。
时间拉回三年前,如东县法院党支部在对接乡村振兴工作时,一眼看中了德银村的闲置林地与河边空地。“这些地方的环境正好适合蘘荷生长,不如就从这个项目入手,帮村里蹚出条增收路。”如东县法院党组成员季林回忆道。说干就干,第一年,法院党员干警们带头上阵,帮村里完成蘘荷育苗、培栽;第二年,又针对蘘荷枝繁影响结果的问题,组织大家分片分栽,还定期来田里除草、管护;到了今年,产业终于迎来“爆发期”。
“今年我们不仅新增了20亩蘘荷田,还靠覆膜增温技术,让采摘期提前了15天!”德银村党总支书记丛勇志算起了“增收账”,“第一批蘘荷批发价就卖到20元一斤,比去年多了6块钱!全村55亩蘘荷,今年预计能超10万元收益,比前年的4万元翻了一倍多。”
产业火了,受益的不只是村集体。蘘荷是多年生植物,从正月梳根、覆膜,到日常除草、采摘,全年需要500人次劳动力。“光务工收入,每个月就能给村民带来4万多块钱。”丛勇志说,看到种蘘荷划算,周边3户农户也主动加入,“农户自己种管更精细,效益比集体种植还好,大家的积极性都高得很!”
如今走进德银村,连片的蘘荷田绿意盎然,村民采摘的身影穿梭其间。县法院的帮扶,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让蘘荷成了乡村振兴的“敲门砖”——提升了村里农副产业的知名度,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片“法院帮扶田”,正种出德银村的好日子!
(记者 徐书影 通讯员 曹建明 钱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