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0
16:03
来源
南通日报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上海书展上,一件紫色绞花毛背心意外登上热搜第一,成为年轻人争相抢购的焦点。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以精准复刻1930年鲁迅标志性穿搭的设计,不仅让莫言、赵冬梅、马未都等名人学者集体上身,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鲁迅OOTD”风潮,网友们戏称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甚至有人直言“一本书没买却抢了鲁迅COS服”。这波热潮,源于1926年许广平在广州亲手编织后寄往上海的信物,鲁迅在《两地书》中欣喜写下“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无须棉袍了”,如今跨越百年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战袍”。它不仅拉近了年轻人与历史的距离,更让鲁迅从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变成一个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热潮背后暗流涌动,令人担忧的恶搞行为正在侵蚀文化尊严。市场上出现大量“问题产品”,将鲁迅形象萌化为四方脸臭豆腐形、圆脸面团型,甚至添加海盗眼罩、金发金项链等元素。这些庸俗化、拜金化的设计,不仅贬损鲁迅作为文学巨匠的历史地位,更引发法律风险。法律专家明确指出,此类恶搞行为存在多重法律风险:鲁迅虽已逝世,但其肖像权仍受法律保护;恶搞行为可能因贬损鲁迅名誉而构成名誉权侵权;若使用了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鲁迅肖像画或照片,或涉及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则可能侵犯著作权中的相关权利;若恶搞产品冒用“鲁迅”名义或与正规文创产品混淆,更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治精神警示我们,文创产业必须在创意自由与法律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IP的商业开发绝不能以牺牲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伟人的尊重为代价。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坚持文化传承与法治精神并重。毛背心热潮的积极面值得肯定。它让鲁迅走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激发年轻人对文学的热爱和民族认同。而恶搞行为警示我们,创新不是无底线戏谑,文创产业必须坚守法律红线。从正面看,这款复刻背心以严谨设计还原历史细节,通过《两地书》中的温情故事传递文化温度,这正是文创应走的正道:尊重历史、敬畏人物。从反面看,市场乱象暴露部分企业追逐流量、忽视社会责任,亟待监管介入。鲁迅是文化旗帜,其形象不容亵渎。文创开发者应借鉴成功案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精准复刻,避免侵权风险。长远来看,这不仅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历史的尊重和法治的坚守。鲁迅毛背心的走红,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缩影,它证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能焕发强大生命力。但若纵容恶搞泛滥,文化尊严将荡然无存。我们呼吁文创产业以法律为准绳,以敬畏为底线,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传承的桥梁而非破坏的工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自觉守护,从书展的热潮到网络的监管,都应彰显法治精神。唯有如此,鲁迅这面旗帜才能永远飘扬,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自信的文化未来。
(汤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