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2025

09-10

16:06

来源

南通日报

尊师重教不应仅是九月的仪式感

金秋九月,教师节如期而至。街头巷尾的“老师,您辛苦了”电子屏、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感恩短片、孩子手中自制的各式贺卡……这般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令人温暖。然而,当节日的喧闹逐渐褪去,我们也许更需深思:尊师重教,这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密码,不应只是一年一度的“九月仪式感”,而应成为贯穿社会运行始终的价值基石与行动自觉。


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密码。自“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古训伊始,尊师重教便深深镌刻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孔子周游列国诲人不倦,其弟子守孝三载,子贡更庐墓六年,这段佳话不仅是师生情谊的极致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尊师传统的精神图腾。此后,无论是“程门立雪”的虔诚求教,还是“一字之师”的虚心谦逊,无不彰显着对知识与传道者的至高敬意。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虔诚与坚守,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跨越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薪火相传。


教师节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呐喊中诞生的。彼时,教师是“挣脱十年桎梏”的燃灯者,肩负“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千钧重任。今天,中国已历史性解决“有学上”难题,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上好学”与“全面发展”的诉求。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既要做AI无法替代的“灵魂雕刻师”,也要做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员”,更要做家校社协同的“枢纽站”。然而部分教师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足、社会期待过高且近乎苛责、非教学负担沉重等困扰。此外,现实中的种种现象,也暴露出将尊师重教“仪式化”“季节化”的倾向。节日之际,鲜花、贺卡、溢美之词充斥线上线下,气氛热烈;而节后,许多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这种“节日过后的沉寂”警示我们,如果尊师重教流于形式,仅成为年复一年的周期性社会表演,则无异于买椟还珠,掏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最终可能削弱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破除“仪式感”依赖,让尊师重教成为常态,关键在于构建坚实有力的硬核制度支撑。真情需要仪式来表达,但更需要制度来滋养和守护。没有制度保障的尊崇,易沦为空中楼阁。首先,物质保障是基础。必须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经费结构,切实提升教师待遇,特别是确保基层和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使其成为体面且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其次,权益维护是核心。要健全教师评价与发展体系,减轻非教学负担,保障教育教学自主权,同时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教学环境。再次,社会氛围是土壤。媒体应常态化宣传教师群体的奉献与成就,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保障尊师重教的条款,严厉惩戒侵犯教师权益的不法行为,全社会共同构建起信任、理解、支持教师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再次向所有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王书芬)


苏ICP备09007541号-2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主办 投稿专用邮箱:ntwmw@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