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多年来,南通教育之乡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在这些教师代表中,有的多年扎根乡村学校,忠于职守、甘于平凡,点亮了懵懂孩子的梦想;有的深耕教育一线,甘当人梯、奋力托举,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及提名人选名单正式揭晓,启东市合作小学教师王辉和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朱小宏光荣上榜。他们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王辉和朱小宏等优秀教师的专题报道。
从月薪38元,到累计捐款16万元;从初执教鞭的数学代课教师,到躬耕乡野的农村小学校长;从亲手铺地砖、种树苗美化校园,到创办“乡村少年宫”惠及万余人次——王辉用大半辈子诠释了“教师”二字的重量。
8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名单公示期结束,启东市合作小学教师王辉榜上有名。这位今年10月就要退休的老教师,已经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了41个春秋,用爱与智慧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梦想。
点灯人:
最不忍见寒门泪光
“资助贫困学生,是受到了我父亲的影响。”王辉的父亲是1946年参加工作的党员教师,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下雨天让路远的学生在校用餐、冬天把自己的棉衣披在学生身上,父亲的身体力行在幼年王辉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1984年,19岁的王辉站上了讲台,从此便和父亲一样,“时时刻刻放心不下孩子们”。1985年开学季,班上有一名叫小红(化名)的学生书杂费还没交,问起来就眼泪汪汪。王辉二话不说,骑着自行车去小红家了解情况,看到了她重病在床的母亲和一筹莫展的父亲。“那时候我口袋里总共80块钱,就全部拿出来塞到了她爸爸手里。”王辉回忆,当时的月薪仅38元,这笔“巨款”让小红重返课堂。
“最看不得贫困学生和家长流泪。”几十年如一日,王辉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农家子弟身上。虽然工资微薄,但生活节俭的他已经记不清为多少孩子垫付了学杂费、提供了伙食费。在当年的大洋港乡袁家灶小学,他还资助培养了一度辍学的“英雄少年”、革命烈士崔国强。
“谢谢王老师!有了这笔钱,我的学费就有着落了!”学生小袁的母亲是盲人、父亲体弱多病,家庭十分困难。2024年,小袁考取了苏州大学,却为万元学费发愁。王辉得知后,立即转账2000元表示祝贺;同时多方奔走,从启东福彩、红十字会、镇政府等处共筹得7000余元,解决了孩子的燃眉之急。
事实上,小学6年,王辉每学期都以“奖励优秀学生”的名义给小袁等贫困生发放补助;初中以后,又牵线爱心企业家“一对一”帮扶。每每念及此,小袁总是热泪盈眶:“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除了启东的孩子,王辉还把援助之手伸向了全国多地的贫困学生。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定向资助陕西镇坪县高级中学学生王柏清,直至其学业有成、参军报国。今年2月,他又通过启东市红十字会捐款6000元,定向资助河南郑州“见义勇为英雄”李坤朋的两个孩子上学。
传递爱与希望,王辉从未停歇。尽管妻子务农、母亲年迈,但王辉多年来已自掏腰包“花”出去了超16万元的善款,帮助120多名学生初高中及大学毕业。
赤子心:
三尺讲台铸就师魂
在王辉的教育哲学里,爱是核心,是基石,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融化坚冰的暖阳。从普通教师到中层再到校长,他以爱为桨,在每个岗位上乘风破浪。
2018年,刚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王辉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以54岁“高龄”申报南通市骨干教师。“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教师,我可能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了。”他笑道。
参评需要随机抽课进行教学展示。接到任务后,王辉每天凌晨5点起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直至深夜12点方才入睡。连续一周的超负荷运转,让患有多年乙肝、糖尿病的他支撑不住,评审结束后便发高烧住进了医院。最终,他以高分顺利通过。“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教学就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误人子弟。”王辉坦言,除了提高教学水平,如此“拼命”也有自己的“私心”,“我想要多拿点奖金,帮助更多的孩子们”。2023年,他将到手的几万元奖励全部捐出,助力家乡乡村定向师范生圆梦。
对教育的热爱,让他在教学之路上精益求精,更在学校管理中呕心沥血。1994年,王辉任达育小学校长,彼时,学校门窗破损、地面坑洼,“走几步路就尘土飞扬”。王辉找来窑厂赞助砖头,带领十几个老师利用周末动手铺地砖;又联系了花木老板,用自行车把树苗一株一株拉回学校——一砖一瓦一脚印,硬是把达育小学变成了“最美乡村学校”。“那时,我从家里带来米、油和菜,请人烧饭,在学校一干就是一整天。”王辉回忆,“苦是苦了点,但看到孩子们能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学习,就特别开心。”
2003年,王辉调任至合作小学。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在启东名列前茅,先后获得“中国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启东市模范学校”等几十项荣誉,50多名(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毕业生中更不乏清北学子、科技人才、军中豪杰等。
造梦者:
守护乡村七彩童年
2010年,王辉在合作小学创办了面向全镇学生的乡村少年宫。“当时学校约有1000名学生,一大半是留守儿童。我问他们周末在家做什么,基本上都是看电视、玩手机。”王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于是,他决定利用学校资源,为孩子们开设公益兴趣培训班。
起初,乡村少年宫定了地址,但经费哪里来?几经周折,王辉找到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出资超100万元,设立“奖教助学”基金,少年宫运行经费有了保障。筹来资金,师资怎么办?为了寻找一名书法老师,王辉四处打听,几次到启东市区上门拜访相关人士,最终组建起一支由13名在职教师、退休“五老”及社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师资队伍。
2010年秋,镇乡村少年宫每周一课的书法、编程、合唱、足球、跆拳道等培训班正式开课,轰动全镇,吸引了500多名学生踊跃报名。如今,少年宫已固定开设十多门课程,每学期有200多名学生参加,累计受训人数超10000人次。
王辉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少年宫年复一年、长办长盛,也换来了孩子们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捧回的200多本奖状和证书。今年考取清华大学的龚桓就是从少年宫编程班走出来的学生,暑假回母校看望王老师,他动情地说:“少年宫的兴趣班锻炼了我的逻辑能力,激发了我对理工科的兴趣,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闲不下来的王辉成为镇教育关工委负责人;2023年,他又挑起了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重担。一连4个暑假,王辉创办了暑期公益班、17个村校外辅导站,让全镇留守儿童假期有了“趣”处,也让家长少了后顾之忧、乐见孩子成长。“只要孩子高兴,我就开心!”面对家长点赞,他总是这样说。
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染霜,王辉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他的女儿王琳霞握住了接力棒,在启东市汇龙中学教数学,带高三毕业班。在女儿眼里,爸爸心中“第一永远是学生,最后才是自己”;王辉则叮嘱女儿,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要把每名学生培养好,才对得起‘教师’二字”。
(记者高阳 摄影贾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