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2
16:47
来源
南通日报
近日,两则关于孩童在公共场合行为失范的新闻引发热议:一则是飞机上男孩顶座引发肢体冲突,家长大喊“他还是个孩子”直至警方介入;另一则是地铁上女孩霸占三个座位,乘客愤而将其鞋子踢出车厢。这两起事件揭示了当下公共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当孩童的行为失范被家长以年龄为由豁免化,当公共规则在“孩子还小”的呼声中屡屡让步,真正的症结其实不在孩子,而在那些本该引领他们认识世界的成年人。
孩童的行为失范,首先照见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在“小皇帝”式的教养模式下,无论孩子行为得当与否,一些家长将“无条件包容”异化成“无原则庇护”。案例中家长那句理直气壮的“他还是个孩子”,表面是护子心切,实则是对规则的漠视。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对公共空间与他人权益缺乏基本尊重。家长的短视包容,实质是在为孩子未来的社会适应埋下“定时炸弹”——当他们步入社会,面对规则的刚性约束时,极可能因“规则真空”而四处碰壁。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孩童特权”正在悄然消解公共规则的刚性。公共空间的良性运转依赖于每个成员对规则的共同遵守,而当孩童的不当行为被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一再宽容,实质上是将个别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制造了特权阶层,破坏了社会契约的公平性。案例中乘客踢鞋的过激反应固然不妥,折射的却是规则长期被“软化”后的社会焦虑。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其不可侵犯性,一旦出现“年龄豁免”的灰色地带,规则的权威性便会迅速流失。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在理解儿童特殊性的同时,坚持公共规则适用的刚性原则——年龄可以是教育的理由,但绝不能成为破坏规则的免罪金牌。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文明培育体系。家庭应担起规则教育的第一责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微时刻”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学校需将公共空间伦理纳入育人体系,通过模拟实践让规则内化于心;社会则应完善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在提供儿童友好设施的同时,建立清晰可执行的规则边界。通过“细微”的家庭教育、“完整”的学校教育和系统的规章制度,帮助孩子建立起公共规则意识,养成文明的公共行为范式。
每个孩子都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规则意识与文明素养。“熊孩子”问题的本质是“熊家长”问题,是成人社会规则意识缺失的缩影。我们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也不能以“还是孩子”为由无底线包容,唯有在规则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被尊重与被保障的权利,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
当谈论“霸座”事件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既尊重个体特性又维护公共秩序的现代社会。这不仅是解决当下冲突的关键,更是培育下一代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必由之路。唯有成人社会首先学会尊重规则、践行文明,孩子才能在这个最好的课堂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陈嫣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