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5
15:25
来源
江海晚报
近日,坐落于南通市区学田东苑内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刻影集·通派皮影体验馆开馆,为市民带来触手可及的文化新体验。体验馆巧妙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活力,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近距离感受通派皮影的独特韵味,更可亲身体验皮影制作全流程。在皮影戏表演互动区,观众还能亲手操控皮影,沉浸式领略指尖光影艺术的灵动与智慧。
逛赏学做
多元业态带来“花式”体验
7日上午,走进学田东苑西门,树荫下的刻影集·通派皮影体验馆格外引人注目。外墙上绘有通派皮影、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南通特色文化符号,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来往市民驻足探访。
馆内百余平方米的创意空间陈列有一系列“可观、可感、可触摸”的精美产品和体验项目,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承。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运用通派皮影技艺制作而成的各类文创产品;除了传统人形皮影,“十二生肖”“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系列相框摆件,以及精巧的耳饰、书签等,展现出传统工艺的多样可能。一旁的表演互动区搭建起皮影戏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皮影演出。观众除观演外,还可亲手参与皮影制作,从刮磨牛皮、雕刻图样到敷彩缀结,全程感受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
“第一天来,工作人员就讲解了很多通派皮影的知识,我亲自体验了皮影表演,特别有意思。我还挑选了一款书签送给朋友,既美观又实用。”90后顾客王燕菁说。王燕菁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业余时间常和朋友相约于此,有时学做皮影,有时创作拼豆,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她说:“这里很安静,适合放松身心,沉浸在手作的乐趣中。”
这正是江苏南通影材施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虹宇创办体验馆的初衷。“我们以皮影为主题,引入了拼豆、陶艺、漆扇等广受欢迎的手工项目,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近、了解通派皮影。”此外,他还率领团队参与编写了皮影戏相关书籍,为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途径。
立足本土
保护好传播好南通皮影文化
作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戏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艺人以兽皮或者纸板剪制成形象,在光源照射下操纵影人,使其投影于幕布之上,并辅以说唱和音乐来演绎故事,堪称最早的“中国动画”。
那么何为“通派皮影”?它从何而来?2022年,在崇川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协助和支持下,自幼喜爱皮影的汪虹宇开始了对通派皮影的系统研究。
据了解,南通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早由商队引入。川商发明了全球第一张纸币“交子”,并兴建了繁华的盐都;作为古代三大商帮之一,他们赴古扬州(包括现在的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南部)易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商队同时带来了皮影戏班。“民国《南通县图志》提及,‘民间酬神演剧,有社戏、影戏、傀儡’,表明至迟在民国时期,影戏(皮影戏)已作为南通地方民俗活动的重要形式存在。结合前文所述清代盐商传入的历史,可推知其渊源更早。”汪虹宇补充道。
此后,南通皮影戏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通剧、川剧、扬剧等多种戏曲的唱腔。道具制作也极为考究,选用南通本地优质黄牛皮,经水浸软化后阴干,皮质柔韧、透光性好。影人形象生动、色彩鲜明,采用螺壳青黛、狼毒花赭红等天然矿物颜料着色,经久不褪,在油灯下呈现琥珀般的光泽,极具艺术感染力。”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与推广通派皮影技艺,近年来,汪虹宇携团队一方面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展现传统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开发半成品手作包,用于研学体验活动。尽管外地客源不少,但通派皮影的影响力仍较有限。他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个集展示、体验、教育、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更多本地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轻松接触皮影艺术,最终实现这项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扎根与新生。”
多措并举
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新风采
实体体验馆的落地,为通派皮影的推广提供了坚实支撑。自8月15日正式开馆以来,体验馆已吸引了周边社区、园区以及艺术机构纷纷到访,并成功促成六七个规模合作项目。“以前我们主要依靠外出寻找客源,通过线下对谈或是线上沟通推介产品、拓展业务,反馈周期较长。现在有了实体空间,客户可以亲临现场考察、实时交流,合作效率显著提高。”汪虹宇介绍。目前,“刻影集”已与附近千禧园社区、崇川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园等联动,开展了通派皮影亲子体验活动;同时还与多家市区艺术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皮影文化。
“过去大家只能在屏幕上看到皮影戏,如今居民散步之余就能欣赏表演、体验制作,文化生活更加便捷、丰富。”崇川区学田街道文明长效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昂表示。8月底,作为千禧园社区关工委主任,他积极对接“刻影集”,为社区青少年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孩子们动手操作皮影道具,兴致盎然;家长也了解到通派皮影的历史与发展,收获颇丰。”他还透露,街道正与“刻影集”合作创排一部以学田街道“知心奶奶”事迹为题材的通派皮影戏,以期用光影艺术讲述南通“慈善之城”的故事。
坚持皮影传统技艺本质,同时注入鲜活时代印记,是汪虹宇当前专注的方向。当前,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视觉AIGC技术非遗皮影动作捕捉动态建模与仿真技术”已进入调试及优化阶段,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有了这项技术,屏幕中的皮影人像可以实时模仿人的动作,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他表示,不久后,市民朋友便可在“刻影集”体验馆感受这一创新成果。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