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8
10:31
来源
南通日报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从智能闹钟唤醒清晨,到导航软件规划行程,从办公助手提升效率,到智能家居优化生活,AI技术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技术进步的同时,AI滥用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虚假信息扰乱舆论秩序,低俗内容侵害群众权益,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这些乱象不仅破坏网络生态,更可能冲击社会信任体系。在此背景下,9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要求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亮明身份”,这为规范AI产业发展、守护数字空间清朗环境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标识办法》构建的“显隐双标”体系,为AI内容装上了“规范闸门”。显式标识如同直观的“身份标签”,无论是视频画面中的文字提示、音频内容里的专属提示音,还是图片上的特殊标识图形,都能让用户快速识别“这是AI生成内容”;隐式标识则像隐藏的“数字身份证”,将内容属性、服务提供者信息、专属编号等关键数据嵌入文件元数据,为后续溯源监管、责任认定留存重要依据。这一制度设计既保障了用户知情权,又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让AI内容从生成到传播全程可管可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责任落实是关键一环。AI内容服务提供者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构建“显隐双标”防护体系,在文本、音频、视频等各类AI生成内容中规范添加标识,确保内容流转全链条可追溯;网络平台必须守好审核关口,建立健全标识核验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及时处置,必要时启动风险预警。当前,不少平台已积极行动: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与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从自动标注到违规拦截的全流程管控;B站采取“UP主主动声明+平台补充标注”模式,对未声明的AI内容精准识别补标;快手推行显式标签与隐式数字指纹并行机制,用醒目提示帮助用户辨别。这些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推动AI治理从制度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AI内容规范治理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多方协同的“大合唱”。作为内容生成源头,AI服务提供商要将标识要求融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全流程,让规范成为技术发展的内在基因。百度、字节跳动等企业已在AI写作、图像生成工具中,同步设置“AI生成”显式水印与隐式数字指纹,确保每一条AI内容都可追溯。互联网应用分发平台要当好“守门人”,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等主流平台建立严格的AI服务审核机制,不仅在应用上架时核查标识能力,更通过全周期监测保障标识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广大用户也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标注传播的AI内容,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举报。此前某AI绘画展上,创作者主动标注作品属性,既维护了创作透明性,也引发公众对人机协作边界的思考,生动展现了多方协同的治理成效。
推动AI规范发展,仍需破解不少难题。技术层面,AI生成能力快速迭代,新场景不断涌现,标识技术需持续升级以应对识别误差、内容篡改等挑战;认知层面,部分企业对标识要求重视不足,一些用户缺乏辨别意识,需要通过专家解读、科普视频、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升全社会对AI标识重要性的认识;国际层面,各国AI发展水平和监管规则存在差异,AI内容跨国流动时易出现标准不统一问题,需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全球协同治理体系。
《标识办法》的施行,为AI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AI不仅能更好赋能生产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更将成为数字时代的“稳定器”,以安全可控的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智慧动能。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