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17
16:14
来源
南通日报
凌晨四点的城市尚未苏醒,橘色身影已开始清扫落叶与晨露。每年10月26日的环卫工人节,我们会点赞“城市美容师”的奉献,却仍难逃“赞扬时热泪盈眶,行动上漠视如常”的认知割裂。从对环卫职业价值的浅层认可,到形成全社会尊重、守护的深层共识,这场跨越认知与行动的“桥梁工程”,需要更坚实的制度基石、更温暖的社会参与、更自觉的个体行动。
对环卫工人职业价值的认可,不能只停留在“辛苦论”的浅层标签,更要看见其背后的专业价值与社会刚需。有人将环卫工作等同于“扫大街”,却不知如今的环卫行业早已是技术与责任的结合体:智能清扫车的操作需要专业培训,垃圾分类的督导考验细致耐心,公厕运维更涉及卫生防疫、设施检修等多重技能。当城市还在沉睡,他们已手持扫帚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暴雨过后,他们冒着积水漫灌的风险清理堵塞的下水道,保障城市排水畅通;寒冬腊月,凛冽寒风中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只为让市民清晨出门就能看到干净整洁的路面。环卫职业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守护城市正常运转的“刚需岗位”,其价值理应与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获得基于专业与贡献的尊重。
然而现实中,职业价值的认可仍面临“三难”困境:待遇保障难跟上、社会偏见难消除、职业尊严难维护。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价值认可尚未转化为制度性保障与社会性共识。
构建社会共识,需要制度先行搭建“尊严框架”。上海市自2021年开始推行环卫工人收入动态增长机制,将工资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挂钩,确保收入稳步提升;杭州市编制《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范》,对环卫服反光条使用场景、安全作业教育培训、快车道保洁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环卫工人打造安全作业环境;多地开展环卫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从垃圾分拣技巧到智能清扫设备操作,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打破“环卫工作无技术含量”的刻板印象。这些举措不仅让环卫工人的权益有了“硬保障”,更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职业无高低,贡献有大小,每一份守护城市的努力都该被制度尊重。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为共识构建注入“温暖动能”。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少连锁餐厅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和歇脚场所,便利店设立“环卫爱心驿站”,让他们在忙碌之余能喝上一杯热水、短暂休息;学校开展“小小环卫工”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环卫工作的不易,从小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媒体持续报道环卫工人的先进事迹,从勇救落水者的李竹铭,到拾金不昧的李明荣,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英雄故事,像点点星光汇聚成火炬,让“尊重环卫工”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日常。
每一位市民的点滴行动,更是共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乱扔垃圾、不车窗抛物,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穿梭在车流中清理垃圾的风险;将垃圾准确投入分类箱,能减轻他们的分拣负担;遇到环卫工人时道一声“辛苦了”,一个微笑、一份理解,能让职业尊严在细节中生长。这些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认知,当越来越多人不再将环卫工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当越来越多人主动守护他们的劳动成果,共识的根基便会愈发牢固。
当制度保障愈发完善、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市民意识普遍提升,从价值认可到社会共识的桥梁终将贯通,那时,城市的文明不仅会写在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更会刻在每一个尊重劳动者的眼神里。
(王佳倩)